English

深圳的城市表情

2000-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生存意识

在一本《剖析上海人》的书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在上海,走路被称为‘跑路’,要在上海发展,在马路上确实是要跑的。在北方,很容易生出有根有脉的沉厚感觉,人是有厚厚的底子支撑的,毕竟背后就是巍巍的昔日皇城、今日古都,历史的沉淀使人们有理由优哉游哉,踏着闲散而稳扎的步子。在上海,人流川息,稍不留神,飘浮着的莲叶就会被冲散,每个人为着自己的利益而存在,而奋斗,以把握住一些易逝的东西。”我倒觉得,这段话用来形容深圳人似乎更确切一些。相信很多深圳的朋友会跟我有同感。在深圳,你见到的永远是步履匆匆的人们。广东人那句“走得快,好世界”在深圳移民中同样是至理名言。深圳的生机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城市里年轻人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更在于无论老少在这里都充满了青春的志向。快速的生活节奏,强烈的生存竞争意识,开放的思维方式成为深圳亮丽的风景。在内地人还安稳地坐着“老爷车”的年代,深圳人早已熟稔“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则。?工跳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深圳曾经写就了三天一层国贸的“深圳速度”,深圳人同样也在谱写着日新月异的个人神话。20年的发展有理由让大家为“深圳精神”骄傲。

崔小山,北京人,1988年被派到深圳某办事处,后多次跳槽。

最早的深圳特区的“特”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政策的倾斜,属于一种有形的“特”。可现在这种有形已经转化成一种无形的“特”。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上的“特”。深圳人在精神上都属于自我奋斗型。比如同样是面对下岗的问题,我认为其实全中国下岗率最高的地方就是深圳。可深圳面对下岗要坦然得多。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我都下了好几次岗了。你说深圳真的机会就那么多吗?未必,只不过人们已经学会去面对逆境,相信自己能重新创造。可是内地人就不得了啦,要么上访,要么游行,要不在家等着,希望总寄托于外界。深圳人可以说已经在新的社会形态下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永远相信奋斗可以改变一切。

当一座城市,关系的重要性已经被自身实力淡化的时候,当一座城市,每天有无数人才涌入,有无数个人窥视着你的位置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生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生存危机。随便去深圳的任何一个单位了解一下,都会有人告诉你他们最近在上什么班,上什么课。文化素质低的可以去各种技能培训班,素质高的也有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文凭的强烈愿望。报考各级在职研究生班的人数逐年递增。据教育部门传来的消息称,基于深圳人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国内所有的高等院校对来深招收在职研究生、在职博士生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生活方式

可能到过深圳的人对于深圳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可在有一点上,所有人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在深圳生活还是蛮好的”。这句话包含了深圳人的收入水平、往房条件、生活水准、消费意识、社会服务、城市环境等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一言以蔽之,就是生活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

在深圳,很少见到骑自行车的人,公共汽车上也永远是秩序并然,很少碰到内地打破头挤公车的情形,即使是深更半夜,你也很容易就能搭上一辆的士。而深圳私家车的拥有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深圳,坐在家里打一个电话是可以做成很多事情的。送货、送餐、送煤气、送票……哪怕你要的只是一个几块钱的盒饭。甚至有人上门收取待洗的衣物。

在深圳,有许多24小时营业的餐馆、酒吧、电影院……

在深圳,作为一个消费者,你最能体会到做“上帝”的滋味。深谙经营之道的老板们是绝对不会允许员工得罪客人的。在深圳一家著名的商场上曾写着这样两句话,“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有异议,请参照第一条”,这也是全深圳服务行业的原则。

在深圳,每一个住宅小区从绿化到配套设施都是那么完善……

小盛,男,1968年生于辽宁,1992年到深圳,音乐人。

我喜欢深圳的理由很简单,是因为它的生活方式。早晨起来你可以去喝早茶,深更半夜你可以随便找到宵夜的地方。当我还在深圳咖啡厅里品咖啡的时候,我的朋友已经在北京城做起了他的梦。在深圳任意一个小区,你可以很方便地做一切事。所有的社区服务都很完善,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准要比别的城市高。

深圳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生活得很自由。你做什么样事情都没有人去注意你。每天你都会看到周围的人在变化,听到有人在成功。经常你会听到看到最新的资讯,了解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你的交往空间也是宽阔而随意的。你经常可以认识不同行业的人,全国各地的人。也许别的城市还有很多自己的优点,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深圳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深圳,经常外地来深圳旅游的朋友临走时留下一句话,“原来你们的生活那么丰富多彩!”

素质

一个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素质的影响,而一个城市的形象也与这个城市的素质有关。如果有一天人们提到深圳人的素质,都不约而同地树起大拇指,那我们真的有理由为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骄傲了。

孙扬,男,1985年到深圳,1990年派驻香港办事处。

我在香港工作了几年,所以一谈深圳我总是忍不住要把它和香港进行比较。今天的深圳,如果单从市政规划来看,不会比香港差,甚至绿化还会比香港好。好多没出过国的朋友到了深圳,都会很满足,是不是国外就是这样?其实差得很远,因为深圳发展得最多的都是硬件,可在软件上至少比香港差了20年。硬件是容易模仿的,可软件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量的叠加,而是一个质的飞跃。

先说人的素质。我1986年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担架,有一天我逛商场出来,看见一个老头拎着一桶油漆在马路上走,一不小心,把油漆洒到了路上。他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马上跪下来,用一块抹布在那里擦。那个情景让我非常感劝。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也只是一件小事,却可以看出太多的东西。

1997年深圳的传媒曾经发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讨论的由头是因为一家叫做“天一居”的公司在商场摆放公益伞引起的。针对深圳在雨季天气状况不稳定的特点,这家公司在市内一些商场放置了一批公益伞,市民可在下雨时自由使用,但要在方便时归还。没想到这些公益伞竟成为了市民公德的一个检验剂,因为公益伞在初始阶段回收率极低。当然没有及时交回伞的原因多样,不一定就可以简单地上纲上线,但这种事情的发生至少也足以让深圳人深思。

再来讲香港人的敬业精神。走在香港的街上,你会看见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的,不是有人观察过,很多香港人坐电梯都是跑着上的吗?香港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国际贸易的中心?这跟香港人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就说他们的物业管理吧,我当时住的美孚新村,是香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住的地方,社区的街道平均不到一个星期就会有专人有高压水龙头冲洗。再来看我们深圳的物业,何年何月才能到这个水准。你看我们好多也不过才盖了十几年的房子,到现在已经破破烂烂,脏兮兮的。在香港呆久了,回深圳会觉得很不方便。因为服务的社会化做得还很不够。像深圳的银行,从装修到分布的网点,都不比香港差。可是服务还差一大截。前一段我们的银行还在推行3米线,还有人总是违规,人家早就习以为常了。在香港的银行办事,只要你往那儿一坐,就会有一个类似咨客的人过来帮你服务。80年代的时候,最早来深圳的那一批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说是开荒牛一点也不夸张,非常敬业,都是想做成一番事业。可是近几年,深圳人的敬业精神在下降。你问一个刚来深圳的人,他为什么要来深圳,他会告诉你,来赚钱。

当然深圳比很多城市都有优势,所以很多深圳人已经对自己的状况沾沾自喜了。我觉得千万别得意,在沾沾自喜的时候可能已经潜伏了危机。

在深圳呆久了的人,到其他城市去的时候,也会有类似从香港到深圳的不适应的感觉。办事效率的低下,服务水平的低下……当我们一方面为深圳的进步欣喜的时候,也需要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世界。

(摘自《用声音抚摸深圳》,晓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